从史料来看,袁绍是一个很得民心的君主,却为何很少有人提及袁绍的爱民?
2022-03-02 15:22:40 | 来源:http://www.wosku.com | 投稿:baidu | 编辑:baidu

原标题:从史料来看,袁绍是一个很得民心的君主,却为何很少有人提及袁绍的爱民?

  其实我也是很喜欢萌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三国志11选袁绍很容易赢啊。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袁绍:“哎呀,我想让家里那几个小子去都督各州啊。”

  

  沮授:“万万不可啊,主公,你没听说过打兔子的故事吗?”

  

  袁绍:“住口,我想让那几个小子锻炼一下。”

  

  沮授:“主公,这是取祸之道啊。”

  

  袁绍:“你懂个卵子!当家三年狗也嫌!!!”

  “如果我让你和田丰、审配去,后人就会说:袁绍疏离沮授这样的贤臣,身边就只剩下些郭图、逢纪这样的马屁精。”

  “如果我让郭图、逢纪、许攸去,后人就会说:袁绍重用小人,不让贤人担任地方大员。”

  “如果我让颜良、文丑、淳于琼去,后人就会说:袁绍竟然用武夫担任地方官,真是昏庸。”

  “你看看,曹操只信任自家人,四方都督大多都是自己人。有人拿这事说他吗?后人大多都只说:曹操这也是没办法嘛,我们要谅解他。那我这样做的时候,那些人又在哪里呢?”

  “你看看,曹操后来派夏侯渊防守汉中,夏侯渊扑街,大家基本都把锅丢给夏侯渊,说夏侯渊是个弱智,说黄忠多么多么厉害。我派淳于琼防守乌巢,大家都说我识人不明。TMD淳于琼可是“西园八校尉”啊,带队偷袭乌巢的可是曹操啊。”

  “你看看,曹操后来派于禁去支援樊城,关羽打出个“威震华夏”,大家都说于禁是个菜鸡,关羽好厉害好厉害的。我派颜良去打白马,大家就说我用人不当,颜良一介莽夫才被关羽偷袭得手的。”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TMD打输了官渡之战。在那些人眼里,我就是个失败者。他们就会选择性无视我牛B的地方。我做的所有决策都是错的。当然啦,私刻公章这件事我确实做的不对。”

  

  沮授:“········主公,你开心就好··········其实后来有个年轻人也是带着十万军队被人打得屁滚尿流的,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孙十万。······还好有这个厚道人,不然主公就会被叫成:袁十万,而不是萌主了·····”

  这,我只是抖个机灵而已。

  授谏辞曰:“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绍曰:“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

  授出曰:“祸其始此乎!”

  袁绍集团派系林立,让自家人出镇地方也并无不妥。

  但是袁绍让袁谭出继,让各子出任地方。摆明了就是让袁尚继位。

  而沮授认为不能立嫡以爱,更不能让这些竞争者都有足够的力量争夺储君之位。

  袁绍这个人也是有很混账的时候,例如引董卓进京、指使手下杀害公卿大臣、杀害臧洪等等;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例如不迎奉天子、不能搞定自己集团的内部问题、不能安排好后事、官渡之战失误连连、杀害田丰等等。

  但是一个雄踞四州的人,你说他一点本事都没有,那也太看不起他了。有时候我认为他的一些决策应该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例如不听田丰、沮授的谏言,发动官渡之战。是不是袁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时不我与,在自己状态还行的时候完成奠基之业?还是他想把蛋糕做得更大,好让自己手下那些在派系斗争中落于下风的人也可以分配到利益?

  我不知道,这只是我一些想法而已。我只是觉得这个一世之雄不可能一无是处吧,当然他确实也不是处了,不过无所谓了,他依然还是那个在游戏一开始就拥有良好基本盘的萌主。

  

  不止袁绍被低估了,你查查刘表、陶谦、刘繇、公孙度早年都干了啥,你会发现他们也是主角配置。像刘备鞭打督邮,孙坚吓退贼人一类故事,他们也都有。张邈、王匡也是侠名出众的豪杰。袁绍、袁术于青年时期结识江湖英杰,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于是才有了一逢乱局就能够举兵的能耐。除去本家影响力,其才能也很重要。

  要知道这两人都不是袁氏的第一继承人,他们的大哥袁基当时已经位列九卿,封安国亭侯。但这袁基反到没啥事迹,还被袁绍作为弃子给害死了。当时在京城的袁氏子弟二十多人,最出名的就他们两人,你说这是不是已经很厉害?

  刘表是参与过第二次党锢,辛亥政变事件的太学生。上百位名士被处死,被拘捕的多达上千名,在名将段颎的铁骑前进之下,刘表这些太学生根本就是螳臂当车。刘表青年时期就经历过这种九死一生的活动,在解禁后,他就直接被何进提拔为北军中候,这份政治名气没有足够的胆魄是混不出来的。

  还有陶谦才兼文武,自持有才还敢公开怼长官张温,现在的人都不敢像刘醒那样骂梁非凡。十九岁的刘繇带着一伙兄弟杀入贼窝去解救人质,不肯屈服于权贵。公孙度很早就通过尚书郎混上了冀州刺史,当上辽东太守还屠戮当地百强。这伙逐鹿乱世的诸侯早就经历过常人所没经历过的风云变色。

  主要还是曹操和刘备二人一起吃饭的故事太深入人心,况且以二人的角度,自然有资格谈论天下英雄。但是后来的说书人也通过这样的高度去谈论那些人物,这就是书生轻议冢中人。

  题主引用的记载的确是袁绍崩局的主因,但这是对应袁绍的地位进行评价。另一边孔融连一个北海郡都镇不住,亦因亲信小人,杀害名士而进一步崩局。还一边城里谈笑自若,转头就逃,让妻儿被袁谭掳走......

  谢邀。

  袁绍这人,很复杂。

  在说他是什么样之前,先得说:他不是什么样。

  《三国演义》及许多其他三国题材衍生作品,都容易将袁绍描述成:纨绔富二代、靠祖宗吃饭、浮夸、跋扈、土豪金,曹操的配角。

  这个报导,其实有点点偏差。

  4月11日补充:

  这个题目被改过了。我初回答时,还只问袁绍,而非《三国演义》的袁绍。所以下面说的,还是原来的袁绍。

  袁绍的亲爸爸是谁,就有说道。

  《后汉书》说爸爸是袁成,五官中郎将。《魏书》又说他是袁逢庶子,去给袁成当儿子了。

  反正比起袁术这个司空袁逢的正牌子,袁绍起点不算高。袁术是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袁绍则是从小帅气,能聚众;父母过世他守孝补孝,还帮衬很多士人。当时宦官看他不爽,说他不听呼召而养死士,不知道要干啥(大概已经看出他有搞事情且针对宦官的倾向了)。被叔父骂了,他去给大将军何进当手下。

  庶子出身,年纪轻轻就蠢蠢欲动有想法,当时评价挺高,上头都知道了,并不纯是赖着祖宗混的。

  顺便,袁绍家里并不算暴发户(相比曹操)。祖上袁京袁良,都是搞学术的。袁绍自己也真算是属于自强不息。公孙瓒就曾骂过袁绍:你妈妈出身那么低,你怎么还敢这么努力,不想着谦虚呢?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后汉书》

  至于何谓努力不谦虚?嗯:

  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弟术为尚书诏,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

  有种弯道超车袁术的劲头,所以袁术和袁绍从年轻起就卯上。比起袁术那种路中饿鬼的跋扈架势,袁绍属于默默努力型,但野心应该不小。袁绍从小养死士(为啥让我想到司马师),后来又跟盖勋与刘虞合谋除宦官。到升任司隶校尉时,参与谋划引外军入京。之后何进与宦官一起完蛋,董卓到了,袁绍出奔。

  这事如果细想,当然是何进宦官董卓们一锅乱;但若说是袁绍帮着裹乱、掀了东汉的桌子,让乱世开始,也不为过。

  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后汉书·何进传》

  袁绍是从小有心思,也确实上进的枭雄。从结果上来说,他将东汉朝乱的方向推了一把。至于心思深到什么地步,是不是故意搞乱天下来争霸的,天知道。当然这个就阴谋论了,不多反推。

  反正他即便不是阴谋家,也绝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祖先余荫的好好先生。他能得人推戴,一半是出身,一半也是个人努力。

  然后是性格。

  所有史书都说袁绍姿貌宏雅,喜怒不形于色,威仪端正。对任何人都有礼貌。所以爱士养名,许多人都肯跟他。郭嘉后来黑袁绍,也说: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於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袁绍看到人饥寒,就很触动很帮忙;看不见的,就不管了。

  这后一句有点苛求了。但可见连骂袁绍的都承认,袁绍至少是很肯照顾人的。

  所以曹操、荀彧和荀攸,虽然都说袁绍外宽内忌、宽缓,但也基本承认:袁绍的关键词,都是宽厚有恩,倾心折节。不止对手下,对百姓也不错。真是能聚人。所以他死了,老百姓都哭。来自人民的爱啊。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但这点宽,作为领袖倒不一定纯是好事,下面说。

  至于公元190-200年,谈三国故事一般集中在曹操刘备孙策视角,所以大家好像觉得:曹操在河南山东打,打得差不多了,去打袁绍;哎呀袁绍怎么那么多兵?好,曹操以弱克强打败了袁绍!

  ——袁绍是怎么变强的?难道是上天变出来的?父辈留给他的?

  曹操的山东河南是自己打出来的。

  袁绍的河北,也不是凭空来的。

  袁绍先前单骑出奔,起家资本不算厚。后来袁绍忽悠公孙瓒,施压韩馥,领冀州牧,算是门第人脉起了作用。

  但之后,就得靠打了:界桥阳城黑山龙凑,一路打。

  中间他与曹操结盟,对抗袁术+公孙瓒+刘备+陶谦。

  匡亭之战跟曹操一起打跑了袁术,扫荡黑山军——也就是这一战出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话。

  打东郡克臧洪,之后和公孙瓒一路打没停过。最后灭掉公孙瓒拿下幽州。太行山大战公孙续和张燕。

  到官渡前,袁绍有河北之地,不是祖宗留给他的,是他自己搞定的。当时大概天下最强了。曹操虽然有郭嘉十胜十败论、荀彧的各色鼓励和情报,但他自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所以,直到官渡之前,袁绍是个:

  门第不错但出身不如袁术;从小存着心思招纳人众;举止风度受人敬仰;为人宽和聚拢人心;一直存心搞宦官也确实搞掉了;靠背景连实力,硬生生打出河北天下的枭雄。势力之强,当时第一。

  看着是个偶像派是吧?

  官渡之战太传奇,不多说了。只是:官渡之战是袁绍去打曹操。官渡之战隔年还有仓亭之战,还是袁绍打曹操。

  袁绍自己病死后,儿子们分崩,曹操才北上,花了七年时间,平定北方。

  就像赤壁之战并没让曹操垮掉,只是阻止了他的统一大业似的,官渡之战其实并不是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更像是阻止了袁绍的南进,改变了曹袁势力对比罢了。

  袁绍的真正问题,还是死得早,自己儿子们一散,问题暴露啦。

  当然,官渡之战与袁家败落,对袁绍的性格描绘,也很有参考价值。

  曹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所有人都说:袁绍为人宽,但好谋无决。

  曹操说袁绍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荀彧说袁绍的军队没有军法。

  归根结底一句话:迟。

  我觉得,他的个人魅力与背景(虽然是庶子),让他能团结许多人,百姓也喜欢他;但也是这点性格,让他对待手下人,对待儿子,对待军队,都不够严明。所以规模大了、人员杂了,就头疼。

  好玩的是,刘晔后来说刘备,也是这个字:有度而迟。迟。

  刘备和袁绍都很能聚人,但在曹操那派眼里都不够狠。曹操自己是严明果决型,所以看对手,都很迟。这不,荀彧在官渡期间给曹操写信,劝他果断用奇,把袁绍端了。

  袁绍(以及刘表)好在背景姿貌都迷人。袁绍性格还很好,各阶层的人都能吸引。但规模一大,处理关系就不大对了,而且他对人的好,也没好到刘备对黄权那种推心置腹到犯愣的地步:这方面,刘备比他更社会。这就是袁绍所谓外宽内忌了。

  就因为关系处理不大对,结果在官渡之战里体现得很明显:跟曹操耗,耗到许攸出奔、曹操袭乌巢、张郃投降;之后袁绍一死,儿子们自己撕起来了。他是能团结人,但没法让手下人拧成一股绳。

  刘备吸纳的主要是豪侠之士,但他比袁绍好在坚韧,而且比他懂得用人——以及,活得长。

  同样被曹操手下评价为迟,但一般说刘备宽厚,袁绍外宽而内忌。体现在用人上,刘备是真推心置腹,简直到了愣的地步;袁绍则是对人好,得人心,但最后有所保留些。所以聚人而不能团结拧成一股绳。

  所以这就是袁绍了:

  门第很高,但出身不算高至少不如袁术;从小有野心,也自强不息,搞了宦官们(也间接乱了局势);单骑出奔,聚人攻伐,拿下河北之地,一度是天下最强。

  为人宽厚,但不太严明;野心大但疑似搞不定太复杂的派系,搞不定太琐碎的人士关系(相比于看似浪荡不羁但机变迅速的曹操),因此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就不如严明紧凑狠辣的曹操,结果得天下未遂。

  最后身体不行,死了。

  如果以结果论,刘孙都比他活得长,也建国立业称帝了;但若以时势论,巅峰期袁绍,实在才是东汉末曹操真正最强的对手。

  俩人都跟士人有瓜葛,但一个庶子豪侠,一个赘阉遗丑,也都被袁术那种贵公子针对过。能闯出来,俩人也都是努力奋斗过来的。

  妙在袁曹是先背靠背联手纵横关东,然后官渡来宰割天下。谁赢了都是“兄弟俩得了天下后相爱相杀”故事,唉。

  但不妨碍袁绍曹操算是,汉末双璧啊。

  最后开个脑洞,如果官渡是袁绍胜了,而且他再多活两年,荡定兖豫司徐,估计现在史书就不会说袁绍“外宽而内忌”,而是反过来一窝蜂说曹操“暴谲寡恩”、“多行不义”之类了。

  史书从来是胜利者书写嘛。

  

  在袁绍统一河北后,田丰曾经建言休兵养民,将大部分民夫和士兵裁剪,让他们去种地或者开矿,三年之后,以泰山压顶之势平推中原,有道理么,当然有!当时河北是什么情况?

  冀州富饶膏腴之地,号称天下粮仓,一开始不好说,但后面三辅,淮南纷纷闹饥荒,出天灾,冀州在官渡前后的人口和粮秣数量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官渡之战袁绍二十万大军带七十万民夫号称百万,其中一半以上的劳动力,粮秣都是靠冀州出的。

  并州铁矿林立,资源丰富,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甲胄就是士兵的第二条命,刀枪,流矢对皮甲和铁胄的破坏力几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当时的铁矿确没有开发完全,只能供给一部分精锐部队使用(比如大戟士,先登死士之类)。

  青州连接徐兖,盐银充沛;当时的青州也算奔了小康,自给自足的盐矿银矿,曹操两次三番伐徐州让其吸收了不少流民劳动力;还拥有不必渡江就可直接入侵徐州的战略地位,对曹操的威胁很大。

  幽州多产马匹,且燕赵之地多慨士,许多虎将猛士都出自幽并,还出产品种优良的马匹,是对抗中原的中坚力量。

  当时田元皓的算盘打的很好:曹操可是比不上袁绍,不但四面环敌,朝廷里头还天天找事,荀彧恨不得一块钱掰两瓣使,一个人当俩人用,都忙的焦头烂额;而北边已然平定,有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可以使用,他和沮授向袁绍建议:将一半的士兵裁去,一边鼓励农耕,刺激开垦;一边积极开矿,充实国库。如此下来三年,国库殷实,兵丁充足,四个大州全力发展工农业的强大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说199年袁对曹实力比是3:1(总体实力),那么等到三四年后,此消彼长可能会达到惊人的10:1 15:1,所以这也是最稳妥的方法。

  而袁绍是怎么想的呢?第一,他年岁已高,199年官渡大战,202年袁绍就在邺城病亡,如果罢兵三四年,可能袁绍就没有亲上前线的身体了,儿子又都太年轻,他必须尽快拿下中原;

  第二,曹操在近十年来的发展速度简直是开挂:从入驻兖州替代刘岱开始,先收青州二十万黄巾,再招揽颖川士族,荀彧郭嘉荀攸连买带送,加上招贤令,许多寒门子弟都投到了曹操门下。而后看陶谦不爽打陶谦,吕布来了收拾吕布,袁术爱蹦哒也给他安排明白,再加上徐州刘备、宛城张绣,可以说是周围一圈打了个遍。袁绍担心再不出兵,自己将无力压制曹操,曹操会把荆杨全部拿到手,所以才要提前发动战争,直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第三:曹操算是当时唯一的劲敌;西北马腾和曹操势力接壤,而且内部人员混杂,马腾和韩遂只是其中两只比较大的势力,还经常互相不对付;西蜀刘璋,守成之犬,暗弱无能,西蜀世家基本都是一心向外,等候明主;荆州刘表,胸无大志、垂垂老矣,官渡时期荆南四郡还有人一直在造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处理不好;江东孙策,勇则勇矣,但自身在江东的基业并不牢固,且不说当时南方和中原、北方的总体实力对比,即使是江东各大家族对其也是阳奉阴违,心怀鬼胎,而且最关键的是,与他河北不接壤,就算打起来也是曹操老巢遭殃;更不用说汉中张鲁,辽东公孙度这些小势力了。

  所以说,袁绍现在有优势,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一对一和曹操决战,只要袁绍胜了,他肯定不会像曹操一样,光消化地盘就用了7、8年(199官渡之后208才赤壁之战),如果199年六月袁绍顺利打到许昌,在安抚过朝廷以及各大世家后,很可能兵锋就直接进入荆州。刘备也就只能一直在袁绍那里喝喝茶当座上宾了。没有刘备在新野,刘表八成是被杀了几波后拱手而降,这时候才201年左右,孙策按照历史被刺杀的话,孙权才刚刚19岁!等袁绍带兵南下时,江东的投降派占比肯定只多不少,加上又没有刘备的联盟,周瑜孤掌难鸣,这两场三国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战役怕也只能胎死腹中。

  所以综上所述,换成大部分人来坐袁绍这个位置,都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决定,这不但是兵力,财力物力上的优势,四世三公的名声、大将军的职位、曹操几次讨徐州的屠城行为、衣带诏清君侧的正当理由,让袁绍获得了从皇帝到士族以及百姓的一致支持。

  反观曹操,许昌朝廷内部蠢蠢欲动、伺机待发;西凉有马腾韩遂环伺蛰伏,虎视眈眈;东面徐州新平,陈登陈珪一众士族摇摆不定;南面荆州刘表暗流涌动,伺机待发;老泥鳅刘备跑到豫州南边联合黄巾兴风作浪,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江东孙策随时准备奇袭许昌,眼红着来分一杯羹。可以说,曹操官渡只要首战不利,甚至持平,袁绍就在官渡和他对峙半年,后方一旦一个地方开始乱,墙倒众人推,曹军自然不攻自破。

  所以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胜利是一种奇迹,上述的劣势单单列出来我们就已经体会到了无力感,更不用说正面战场上的兵力,物力的差距。细微的差错造就了局部的巧合,而大量的巧合编织成了不同的命运。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荒谬,袁绍的整体方略不说万无一失,但也是取胜之道。

  如果他能再果断一点,在曹操攻打刘备时及时发援,让刘备坐稳徐州,也能在后面有更多胜算;

  如果他能再谨慎一点,给先锋颜良配备得当的辅将军师,徐图缓进,他也不会折掉两员猛将,锐势尽消;

  如果他能再善谋一点,联合朝廷、西凉、刘表、孙权乃至陈登一起攻打曹操,他也不会与曹操对峙一年,毫无建树;

  如果他能再大度一点,在取得天下前容忍麯义的骄纵跋扈,或宽恕许攸的贪墨私欲,他也不会致使部下离心离德,当众叛逃;

  如果他能再警惕一点,在许攸叛曹时及时更改营盘口令,加大巡逻力度,或是失火时及时向乌巢发援,他也不会再失高览、张颌,一败涂地。

  最后如果他能再清醒一点,及时立下储君,让河北铁板一块,共御曹贼,他也不会致使兄弟阋墙,曹操渔翁得利,让他人吞下胜利果实。

  但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让我们正确的看待袁曹之争,学习曹操身上的闪光点,也要吸取袁绍的经验教训,自古成王败寇,是非对错,就任由后人评说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麯义界桥大捷,结果对袁绍骄纵不轨,被杀了。

  麯义是跟刘备一样性质的客将,是有自己手下的部队的。之前他就背叛过韩馥(上一任冀州牧),还跟韩馥交战,后来被袁绍引诱过来。作为老大,对这种人能放心吗?找了理由杀了,夺得其部下,可能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曹操要是找到这个办法,早收了关羽张飞了。

  2、朱灵给袁绍攻城,连家人的命都给豁出去了,结果看到曹操就反水过去了。

  两种可能:①朱灵功利心非常重,哪怕牺牲家人都要获得战功,或者避免被责罚。②朱灵是袁绍的卧底,毕竟”太祖常恨朱灵“,派于禁到朱灵营里夺其兵。如果朱灵真的像嘴炮夸奖曹操的那样,怎么可能还拥兵自重呢?

  3、张郃大将,官渡带着几万兵临阵投降,直接导致了袁绍的失败。

  张郃是最大的二五仔,三国里没有之一。看到淳于琼兵败就带兵投降,这种性质极其恶劣。从行为来看,跟糜芳差不多,也就是能力强不少,所以才有人洗锅。

  要是糜芳去到吴国,征服山越,又在魏国入侵时如徐盛般击退魏军,一样有人吹嘘。

  4、臧洪倒是个义士,但是是对张超忠义,结果把袁绍反了。

  臧洪是要跟曹操打,并没有反袁绍。曹操最早是袁绍的附庸,后来成长为盟友(如刘备)。袁绍自然不能看着他们开撕(都是自己的兵啊)。

  5、纵观看来,袁绍对他忠心耿耿的大将几乎没有,反而是田丰沮授这些谋士对他更忠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袁绍有什么不讨将领们喜欢的原因吗?

  首先,大将蒋义渠不就忠心耿耿吗?颜良文丑不是战死沙场吗?武将怎么就没忠心的了?文臣里,许攸不是背叛了吗?

  其次,武将跳槽本来就很正常,关羽都投降曹操了,怎么又跑回刘备那了?曹操到底怎么了?于禁跟了曹操三十年,怎么就投降了?糜芳为何投降东吴?

  最后,袁绍其实家族人口薄弱,毕竟被董卓在洛阳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汝南宗族又跟了袁术。而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洪曹仁曹纯、夏侯敦、渊、杰的一大堆。重要的兵权根本就不会释放给张辽乐进张郃等人。所以有一些叛变的,如在官渡之战时投降袁绍的,也最多带个几千兵,不影响大局,自然也没必要记载在史书里。

  其实,官渡之战曹操境内各处叛乱非常严重,”四方瓦解远近顾望“,都这个程度了,中立的、投降的,能少吗?李通传里记载了他拒绝袁绍、刘表的招募,那些个接受的呢?事后被清算掉了,史书也不会记载。

  你可能搞错了官渡之战,袁军溃散的原因。

  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只是将袁绍军团的粮草降到和曹操一样。因为此时,曹操自己也没粮了,还写信问荀彧要不要先撤军到许都附近再战。

  《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乌巢被烧,虽然极大的打击了袁军的士气,但还不至于令袁绍军团溃散。尤其是袁绍还有兵力优势。

  此时,围绕是否要救援乌巢,袁军内部一分为二。张郃等人认为必须要派重兵救援乌巢,如果乌巢丢失,袁军进退两难。但郭图主张趁此时曹操大营空虚,主力进攻大营,可解乌巢之围。

  张郃的计策虽然不一定救的了乌巢,但确实可以把曹操的奇袭兵团包了饺子。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的奇袭部队在面对淳于琼守军和袁绍援军轻骑的夹击下,赢得十分惊险。如果真按照张郃的计策主力出击乌巢,曹操有可能会被围歼。

  《三国志张郃传》“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三国志武帝纪》“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袁绍最后选择折中策略。派轻骑去支援乌巢淳于琼,派张郃高览主力进攻曹操大营。没想到猛攻之下,曹洪守住了大营。此时乌巢也丢了,郭图看自己计谋不成,诬告张郃等人进攻不利,导致张郃高览反水投降曹操。

  不过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袁绍传》和《三国志张郃传》在这一段的描述有矛盾。“袁绍传”认为张郃先投降,袁军后溃败。而“张郃传”则主张袁军先溃败,张郃看局势无法挽回才投降。裴松之认为更大可能是张郃高览的临阵投降导致袁绍大军崩盘。而非袁绍军先溃败,张郃高览因此投降。陈寿在张郃传有为传主讳的意思。

  《三国志袁绍传》“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三国志张郃传》“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於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

  张郃高览是袁绍中军校尉,又是带着主力部队归降曹操。这就导致袁绍军团内部彻底分裂,曹操瞬间变成兵力优势的一方。袁绍大败而归。

  《三国志张郃传》“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所以并不是袁绍兵卒因为乌巢粮草被烧就大乱阵脚,自相溃败。而是袁绍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导致内部分裂,张郃高览的投降致使军团彻底溃散。

  附之前写的官渡之战的全过程。

  官渡之战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水平吗?

  PS:顺嘴提一句。袁绍幕僚团内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包括许攸叛逃也是守邺城的审配因为许攸家人犯法将他们关进大牢。许攸也因自己的野心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叛逃曹操那里。郭图嫌监军沮授权力太大,劝袁绍分成三个监军,郭图和淳于琼因此也成了监军。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袁绍幕僚上下不齐心早在开战前就已经出现了。

  这就不得不提荀令君在开战前给曹老板分析的“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是极具远见的。令君虽然只在袁绍那里待过一小段时间就清晰的明白袁绍幕僚团的问题,确实令人佩服。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写的袁绍幕僚团内斗的回答。

  袁绍最信任的谋士是谁?

  封建社会的民心,要靠比烂来衬托,只是袁绍什么【饥荒】【在职势者多畜聚】等破事,和曹公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至于袁绍的民心,也就是让十余万河北百姓跟随袁尚逃亡幽州而已。

  211年,曹公统治的河北就爆发了苏伯、田银大起义,迫使曹公连马超等人都不管了,连忙从安定赶约4000里路回河北(河间,雒阳北二千五百里。安定,雒阳西千七百里),让曹仁督7军和起义军作战。

  又以阎柔为先导,鲜卑轲比能以3000铁骑,翻越燕山,踏入河北,镇压起义军。

  同时坐镇邺城的曹丕,派贾信讨伐起义军。

  最终,这场大起义在曹魏鲜卑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宣告失败。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太祖西征关中,田银反河间,比能将三千馀骑随柔击破银。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於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曹魏鲜卑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起义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

  不说丁斐、孔桂等人,曹公治下的邺县就是豪强犯法重灾区,209年曹公在谯,以杨沛为邺令去打击什么犯法豪强,结果211年杨沛就走了,随曹公打马超去了。

  220年曹丕上台,立刻让贾逵担任邺令去打击犯法豪强,也不知道曹公让杨沛去打击了什么!!!211年-219年这段时间就不管邺县豪强犯不犯法了,结果曹丕刚上台,就让贾逵去打击?

  决漳水灌(邺城)城;城中饿死者过半。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220年左右)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

  204年曹公在河北决漳水灌邺城,屠邺城,河北百姓逃亡椎冰徭役,十余万河北百姓宁可跟随袁尚逃亡幽州三郡。曹公又从210年前到213年在河北大兴土木,造邺三台。

  最可怕的是曹丕继位之处,计划从冀州迁徙10万户士家贱籍,也就是说曹公还活着的时候,从各地迁民,让冀州至少屯了10万户的贱籍。要是不懂士家贱籍的,有多惨的,可以翻翻唐长孺的曹魏士家制度等等相关论文。

  曹公在河北搞完种族灭绝后,又从各地迁徙,屯了超过10万户的士家贱籍,然后玩玩什么搞笑的减税、打击豪强,兴复教育,就敢吹曹公得民心了,最搞笑的是在邺城打击豪强,这屁股擦了10年擦不干净,还要让曹丕上台来继续擦。

  

  袁绍的民心也就那么回事,也就是让十余万河北百姓跟随袁尚逃亡幽州三郡。

  官渡之战的失败,与公孙瓒、袁术和刘邦三人不无干系。公孙瓒与袁绍在河北的长期拉锯,不仅把参与战争的双方一同拖入了以经年累月的鲜血所汇成的泥潭,而且让忠诚于公孙瓒的汉廷在统治崩溃前培养了多年的北地精骑,在这场战争中遭到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无法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骑兵军团的袁绍,不但要在战术层面上面临难以派出骑兵进行前沿侦查的尴尬境地,而且在战略层面上严重缺乏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实质性威胁,这样就进一步减少了袁绍集团在整合河北后,能够在大规模会战中投入具体战场上的骑兵数量。而曹操在南方的扩张得以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术集团在历次会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无能、愚蠢,把自己聚拢的地盘、财富通通给曹操做了嫁衣。在数场战争中大获全胜的曹操很快便以势不可挡之势将手伸进了关中,轻而易举地击溃了此时占据关中的李傕,得到了这片伴随着汉朝开国而深深印入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西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尽管此时关中一带已因连年战乱而变得残破不堪,但拿下关平原中给曹操集团带来的政治收益,可要远远大于经济收益。秦、汉两朝“得关中者得天下”的事实,已作为神话已深深印入了汉末天下的人心。“得关中”和“取天下”,这两件事在当时天下人心里,完全可以画一个等号。

  从袁绍个人角度来,已拥有天子的曹操将手伸到关中平原,是他无法容忍的对于自尊心的严重侵犯。不管他前半生多么拼尽全力将自己打造成所谓的“天下楷模”,也不管他多么卖力地把自己给包装成东汉士人阶级的意识形态领袖,毫无疑问他在灵魂深处,装着的都是一颗极其骄傲且不容侵犯的,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觊觎刘氏皇位的,野心勃勃的篡位者之心。他手底下的那群被他的名士光环和军事胜利所吸引而来的谋士,或许可以冷静且理智地分析曹操手头可动用的资源,分析兖、徐、司、豫四州的人心向背,讨论各种战略计划的优劣之处。但是袁绍不行,他多年来隐藏在名士光环下的作为篡位者的自尊心,决不允许他在统一天下的机会面前保持冷静。如果是其他的战事,他或许还能通过巧妙地玩弄朝堂权力的手段,使自己集团内部逐渐统一意见,等到人心尽齐了再率军出征——毫无疑问,袁绍当然有这个能力,他在玩弄政治手段上可谓汉末顶尖选手——但是这一次不行。这头狡猾而又阴险的老狐狸,终于官渡之战前夕,毫不客气地在群臣面前表现出了他常年隐藏在“外宽”面具下的“内忌”——仅仅因为一言不合就毫不客气地在众人面前下令将田丰囚禁,然后在完成动员和集结后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出击。贯穿袁绍一生的作为篡位者的尊严固然能使他在战场上做出极为勇敢的行径,然而如此粗暴的政治处理也势必会让他遭遇极其强烈的反弹。而这种反弹最后所表现出的,就是作为其门后重臣的许攸在战役胜利前夕对他的突然背叛。随着官渡之战的战局不断发展,袁绍对于手下粗野武夫们的盲目信任和对于手下文臣在态度上的的粗暴无礼,已经被他以最不应该的方式彻底摊到了明面上:他对颜良、文丑、韩猛、刘备、淳于琼毫无保留的信任;在次要战场上袁军对抗曹军时所遭遇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这些武夫指挥一支偏师脱离主力,深入各处次要战场与曹操为敌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批准;在内部会议上毫不客气地,将手下谋臣提出的对于军略的或正确或错误的建议一次又一次地否决……一件又一件让人感到尴尬而难以切齿的事实,在袁绍集团内部造成了一个堪称荒唐的情况:待在袁绍身边的谋臣们,反而一个个都感觉逐渐失去了袁绍对自己的信任;而坐在大后方替袁绍管事的人员和党派,在河北集团内部的声势反而如日中天。于是,当许攸提出的偷袭曹操大本营许都的建议被袁绍粗鲁无礼的否决,并且得知自己留在后方的家眷因为犯法而被审配所拘押时,这位袁绍集团重臣对于袁绍的背叛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了。官渡之战之所以战败,从根本上来说,是袁绍作为篡位者的自尊心,极其严重地侵蚀了袁绍作为一头顶级政治动物的狡猾和冷静。他对于自己身份定位的过于激进的转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在群臣眼里观感上的强烈反差,实际上是他在官渡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他在前半生完全行王莽之事,却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关头,误以为上天已许予在乱世中夺取河北者,不论如何都必将如汉光武帝般光明正大地取得天下。

tags:从史料来看   袁绍是一个很得民心的君主   却为何很少有人提及袁绍的爱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