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这一封号的含义是什么?
2022-02-23 14:57:56 | 来源:http://www.wosku.com | 投稿:baidu | 编辑:baidu

原标题:“海昏侯”这一封号的含义是什么?

  先封“海昏侯”,后有海昏县,海昏侯的封号不是因地名而来。那么它的来历到底怎样解释?

  海昏是地名……他被封在豫章郡海昏县,也就是现在江西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这几个县交界的地方。

  海,是高山湖的意思,昏,是水灾的意思,因为发源于高山湖的北潦河在这里经常发生水患,所以此地得名海昏。

  虽然第一任海昏侯是一个月干了一千多件坑爹事的废帝刘贺,但是海昏真的就是个地名而已,不是骂他啊……

  封号基本都是地名,很少有故意损人的,一般损人的就是对投降的敌国君主了,比如违命侯什么的。至于隋炀帝什么的那是谥号不是封号了。

  要理解“海昏侯”封号的含义,首先要理解“海”的古义是什么。这是我们对它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海”的古义和“昏”有某种联系,所以让我们从“昏”字谈起。

  “昏”的原义是日落。《说文解字》:

  “昏,日冥也”

  它在这里比喻皇帝的退位。这个字多次出现在历代废帝的封号中。比如金人给宋徽宗的封号“昏德公”,并不是骂他德行昏聩(正如黄帝“土德”、炎帝“火德”,都不干“德行”的事)。“昏德公”指退位皇帝的属性如同落日。金人给徽宗的儿子钦宗的封号是“重昏侯”,意即“日落了两次”。

  那么“海”呢?庄子称北海为“北冥”,为何以冥代海?这关乎上古汉语里“海”的原始含义。《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海”:

  “海,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列子-汤问》: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

  这个被先秦古人反复强调的“天池”该怎么理解呢?与“冥”又有什么逻辑联系?

  如果将其理解为“海就是天然大池子”,这些定义完全就是废话和蠢话,那我们就得严肃地考虑一下许慎、庄子和列子都是智障的可能性。若不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对“海”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

  再看其他先秦古籍中的线索。《晏子春秋-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乎?”

  晏子对曰:“有。足游浮云,背凌苍天,尾偃天闲,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乎!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

  “足游浮云,背凌苍天”的凤凰尚且要“跃啄北海”,可见北海必是“天上之海”,从而可知“天池”就是字面的意思,这才符合文字的逻辑。

  那它符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实际呢?眼见为实,下面看几张照片。

  

  

  

  

  这是高纬度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学名叫夜光云(noctilucent cloud),出现在黄昏和夜晚的北方天际。它的形态和颜色酷似浩瀚水波,造成天空与海洋互相变幻的视错觉。关于夜光云的更多细节请见答主专栏这几篇文章:

  龙的真容 - 9:龙生于水 -- 夜光云与天空之海

  龙的真容 - 10:北冥有鱼 -- 海,天池也

  龙的真容 - 11:“海运”何解? -- 泄露天机的楼钥

  夜晚的这个“天空之海”,就是华夏先民最初的“海”的概念的源头。我们的祖先那时没有见过真正的海,汉字“海”最初所指的就是这个“天空之海”,所以“海”的初义与“阴晦”相通。《广雅-释水》:

  “海,晦也”。

  《尚书纬-考灵曜》:

  “海之言昏晦无睹,海、晦义同”。

  “海”从“每”得声,它与“冥”在上古时音义皆同,所以古人常以“冥”代海,它就是在暗夜的天空中出现的海洋幻象。

  以这种“天海一体”的上古观念为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逍遥游》中的鲲鱼和大鹏可以互相变幻,又为什么它们的尺寸难以置信地巨大。也可知《山海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并非痴人呓语。这一观念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中反映的“水天一体”的创世哲学一样,都是上古华夏先民的固有神话传统的一部份。

  回头再来看“海昏侯”这一封号的含义。可知此处的“海”用的是其上述古义。对被废黜的皇帝而言,它是比黄昏的落日更加贴切的比喻。

  夜光云造成的昏暗的海洋幻象出现的时候,太阳已经完全落到地平线以下,沉入角度在-6 到-16度之间,太阳的直射光线已经消失。由于地球的弧状表面,夜光云是远处80公里以上高空的微细冰晶集群对"地下"阳光的反射造成。此时的太阳已不复有君临天下的地位了,它潜身于地下,只余下最暗弱的残辉。由于纬度较高,它比中纬度地区的落日残辉持续的更久,可以持续整夜不间断。“海昏”二字正是对已被废黜但依然活着的皇帝的最恰当的类比。

  

  夜光云造成的“天空之海”—— 将死而未死的地下落日的余晖

  汉朝废帝刘贺的“海昏侯”这一封号是对他宣判的政治死刑的一种表述。刘贺原是昌邑王,登基为帝仅27天后被霍光废为庶人,归籍昌邑。汉宣帝即位后,夷灭了霍光的三族,并起封刘贺为“海昏侯”,从山东昌邑徙往南方的豫章郡。昌邑之“昌”有旭日东升的含义。《说文解字》:“昌,一曰日光。诗曰:东方昌昌”。虽然宣帝声称封刘贺为列侯的原因是:“骨肉之亲,析而不殊”,但对他的防范和猜忌从未放松。刘贺从昌邑王到皇帝,再从皇帝到海昏侯。他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太阳的东升和西落。可见“海昏侯”这一封号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海昏侯”的这个政治含义垂范后世,历史上很多其他废帝和灭国帝王的子孙的封号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被前燕灭掉,战乱结束后冉闵的子孙只有冉叡幸存(有的文献写作“染叡”,当时冉-染相通用),前燕封冉叡为“海冥县侯”。“昏、冥”都有日落之义,与威权不再的帝王对应。“海冥县侯”这个封号,显然与“海昏侯”是同样的政治含义,也出于同样的文字逻辑。

  与“海昏侯”、“海冥县侯”相似的这一类封号还有更多的例子,比如:

  晋废帝司马弈的封号“东海王”、南齐废帝萧宝卷的封号“东昏侯”、北魏废帝元晔的封号“东海王”、后赵废帝石弘的封号“海阳王”、南陈废帝陈伯宗的封号“临海王”,金人给宋徽宗的封号“昏德公”、给宋钦宗的封号“重昏侯”。越南陈朝废帝杨日礼的封号“昏德公”越南黎朝废帝黎维祊的封号“昏德公”。

  从中亦可看出“海昏侯”这一范式的强大影响力。但南北朝之后“海”字的原始含义慢慢消隐,“海昏侯”的真正意义到了现代就变得暧昧不明了。

  因为海昏侯的封地在鄱阳湖的西面,有专家认为“海”指鄱阳湖,“昏”以代"西",谓“海昏”为“湖西”之意。这个解释是不妥当的。将鄱阳湖称为“海”,以昏代“西”,在古文中都没有先例。另外,与海昏县同属汉代豫章郡的邻县南昌县,也在鄱阳湖之西,但昌的含义却与昏正相反。

  ——————————2019年1月7日补写————————

  另一个重要例证:

  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被前燕灭掉以后,其子孙大部分被杀,但有一个儿子冉叡幸存(有的文献写作“染叡”,当时冉-染相通用),被前燕封为"海冥县侯"。留下了冉闵的一支后代。河南偃师县出土的北魏石碑“染华碑”记载了冉(染)叡的后代染华的身世。

  ——————————2020年2月23日编辑————————

  将冉叡 "海冥县侯"的例证写入正文。

  自我推荐一下我的另一个回答: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这个说了就大了去了,鉴于有人正在写相关的论文,我就不多说了。只戳几点:

  1. 海昏侯可能不是当时现起的名字,是之前有的地名(未必专指后来的海昏县);

  2. 如果是现起的名字,汉朝时已经几乎没有海晦相通的用例了;

  3. 更早的时代,海晦暝有音韵方面的联系,但是海晦音韵方面的联系都基于“母”,而且按上古汉字的原理,海晦也在意义上和“母”有关(简单化理解可以想象成“水母”,“日母”;另外每也从“母”);

  4. “海昏”作为一个地名来看,是一个通名在前的样式,这是带有南岛侗台语形式的地名(不要忘记我们的余杭、余姚),昏可能是非汉语的专名;

  5. 先秦昏亦作昬,可通“闻”,说文称一曰民声。如果昏是先秦古称,应当从hmn来找;

  6. 从hmn来找的话,考虑介音变擦音或造成清化鼻音,可能的选择是mran,mjen一类的族称(即,类“蛮”,今苗瑶系自称常有“勉”),因此可以理解海昏是“蛮海”,指鄱阳湖;

  7. 另外,先秦两汉时代坐标加方位的地名不如后世发达,当时存在的此类地名一般直称方位,如“山东”。

  总结:海昏如是汉时专起新名,海晦不可通,昏指日暮,但也无西方之义;海昏若是古称,应理解为海为通名,昏为专名,昏很可能即指“蛮”。另外,因昏在汉时开始指昏聩,因此可能是在封地地名中有意选择了这个名称。

  只有弄明白“海昏侯”封号的由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海昏侯”的含义。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这一年刘贺大约29岁或30岁,汉宣帝下诏:

  “奉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对于汉代列侯的封号,因封国名称而来的占大多数。比如“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长平侯”卫青等等,他们的封号都与他们的封国有关。但汉代列侯的封号并不都因其封国而确定。比如:

  刘邦曾封侄子刘信为“羹頡侯”。羹頡,就是羹没了,刘邦以此封号来讽刺当年兄嫂的小气。

  汉武帝在晚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和“轮台罪己”相呼应。表达了汉武帝希望百姓能富裕起来。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子密为“不义侯”。子密原本是彭宠的仆人。公元26年,彭宠谋,自立为王。刘秀宣告天下,谁能杀了彭宠就封她为侯,最终子密杀了彭宠和他的妻子。子密身为仆人却残害自己的主人,但光武帝不能失信于天下,不得已封子密为“不义侯”。鄙视意味很浓。

  对于“海昏”二字,颜师古注“海昏,昌邑王贺所封。”(颜师古是研究《汉书》的专家,但他是唐朝人)。

  在《汉书·地理志》中海昏包含在豫章郡中。豫章郡是刘邦所置,管辖十八县:南昌、庐陵、彭泽、番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鄡阳、南壄、安平。

  《汉书》成书稍晚于海昏侯事件,我想写《汉书》的人总不会脸豫章郡管辖的县是哪些给弄错的。所以,由《汉书》可知,在刘贺被封为“海昏侯”之前已经有了“海昏县”。所以,刘贺的海昏侯的封号也与他的封国有关。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汉宣帝为什么要封刘贺为“海昏侯”?“海昏”除了是地名,还有什么含义吗?

  封号“昌邑王”与封号“海昏侯”

  单从字面上理解,一方面,“昏”有昏乱的意思,这个封号确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从而联想到刘贺的荒唐行为。另一方面,刘贺原本世袭了“昌邑王”的封号。“昌”从日,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所以,有日出东方的意思。而“海昏侯”的“海”是晦,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昏”日冥也。所以,单从字面上理解,“海昏侯”的封号与“昌邑王”的封号意思相对。这不能说是巧合吧。

  刘贺墓出土带有“昌邑籍”的鼎

  在海昏侯墓发掘后不久,随着墓中文物的发掘出土,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更加多面的刘贺,很多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刘贺其人,其封号的由来。著名学者王子今教授曾发表一篇名为《“海昏”名义考》的论文,在论文中王子今教授也认为“海昏”应有特别的政治象征意义,即暗示刘贺其人如其封号。

  “海昏”的“昏”,应与霍光指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之“昏乱”有关。而“海”字,……其真实含义,很可能是“晦”。……“晦”有“黑如晦”“黑而晦”或“秽浊”“晦浊”的含义。《“海昏”名义考》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子今教授还举了一个南齐“东昏侯”的例子:

  南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因为骄奢淫逸,最终被萧衍以“宣德太后”的名义废黜,贬为“东昏侯”。在废黜萧宝卷的诏令中有:

  “今依海昏侯故事,追封东昏侯。”

  萧宝卷与刘贺,都当过皇帝,都被以太后的名义废黜,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被看作是昏庸之人。东昏侯的封号根据“海昏侯”而来,应该都是有讽刺意味的。所以,“海昏”名号是对刘贺道德层次、行为风格和执政表现的明确否定。

  对此,也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学者辛德勇举出了光武帝刘秀时也有一位“海昏侯”的反例。光武帝时,沈戎降服了反贼尹良,因此,光武帝要封沈戎为“海昏侯”。但是最终沈戎辞而不受!如果“海昏侯”的封号真得带有讽刺含义,光武帝为何要以这个封号来封赐有功之臣,这不是有些合理吗?并且,对于“昏”字未必就是昏乱的意思,因为西汉时的陈留郡就另设“东昏县”。另外,在海昏侯墓的娱乐用具库出土了一枚带有“海”字的印章。说明,刘贺并不忌讳“海”字。所以,海字也未必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海”字印章

  但我觉得无论是东昏侯还是东汉的海昏侯的例子都很难来辅证刘贺“海昏”的含义。要想知道刘贺封号“海昏侯”的含义,最好还是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海昏”作为地名早于“海昏侯”出现,但汉宣帝为什么要封刘贺为海昏侯?海昏侯到底是不是如此昏庸,是不是真的不堪大任暂且不提,但汉宣帝的不安是明确的。汉宣帝生性多疑,他在刘贺被废之后接替了皇位。对于刘贺这位前任,汉宣帝是很不放心的,所以,刘贺长期活在他的监视之下。汉宣帝是汉武帝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戾太子是废太子,汉宣帝是在狱中长大的,他这一脉早已与皇位无缘,在刘贺被废之后,有资格即位的刘氏子孙大有人在,论资排辈,汉宣帝即位的资格并没有那么名正言顺,他能即位是受到了霍光的支持。

  汉武帝的之后的帝位传承

  所以,怎样才能把皇位坐稳?安抚刘氏子孙势在必行,所以,汉宣帝才封刘贺为列候。但在封刘贺为海昏侯的同时,还下令刘贺不用参加宗庙祭祀,这就相当于不承认刘贺是刘氏子孙。同时,又要以“海昏侯”的封号来警醒刘贺与世人:刘贺不是无缘无故被废黜,而是因为他的昏乱。汉宣帝的这招可谓是“恩威并济”,也是绵里藏针。

  参考:《“海昏侯”名义考》王子今;《海昏侯刘贺》辛德勇

  「海昏」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湖西」,鄱阳湖的西边。而现在的南昌市,恰好就在鄱阳湖的西面。

  但更神秘的还是出土的文物,总数超过了万件。

  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些成吨的铜钱、成堆的金饼和马蹄金。

  面对这些令人咂舌的财富,大家肯定会好奇:这么多的财富,究竟是哪里来的?西汉的海昏国,是不是像墓葬中展示的那样富庶?

  别着急,在揭开这些谜底之前,我们先聊一聊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的魔幻人生。

  中国历史,从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称「皇帝」算起,到 1912 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几百位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英明神武的,也有荒淫无度的,但肯定没有一位,像汉废帝刘贺这般倒霉的。

  5 岁世袭成了昌邑王,19 岁突然接班当了皇帝,结果只过了 27 天的皇帝瘾,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当初拥他为帝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废黜为民,遣返回了昌邑老家,过起了平民老百姓的生活。

  10 年后,又被他的继任者汉宣帝刘询封为海昏侯,不得不拖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生活 30 年的「快乐老家」山东,迁徙到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的江西。江西虽然没有「礼仪之邦」舒坦,但刘贺好歹也成了一方诸侯,不用像以前那样忍辱偷生了。

  万万没想到,他只当了 4 年海昏侯,就暴毙而亡,年仅 34 岁,结束了倒霉的一生。

  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集帝、王、民、侯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同时集奇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诸多称号,刘贺的一生,估计只有编剧才敢这么写。

  这位魔幻的刘贺,他到底是什么来头?

  刘贺的祖父汉武帝刘彻,自然不必多说,与秦始皇并列「千古一帝」。

  祖母李夫人,汉武帝一生最爱的女子。汉代诗歌流传下来不多,但有一首,你绝对听过: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里面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说的就是李夫人。

  这里插几句八卦,这首歌在汉代的爆红,其实是一出完美的营销事件,非要类比的话,就想到汉代版的《蜜雪冰城甜蜜蜜》。

  其幕后策划,正是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的宫廷乐师李延年。

  年轻的时候,李延年因犯法而受了腐刑,被分配到宫中去养狗。

  但他因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很快就被汉武帝所赏识,成为了一名乐师。

  不过他不满足于现状,觉得自己如果只是当一名乐师,人生可能会一直平庸下去。

  受到当朝皇后卫子夫以及卫子夫的弟弟、大将军卫青的启发,李延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如果自己的妹妹也能被皇帝看中,自己不也能「兄凭妹贵」了吗?

  巧的是,李延年的妹妹正值豆蔻年华,长得那叫一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再加上打小受哥哥的音乐歌舞熏陶,她也十分擅长唱歌跳舞。

  人长得好看,又精通音律舞姿,放到任何一个朝代,李家小妹都是个众星捧月的人儿。

  于是,李延年充分把握了这次机会,以妹妹为原型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北方有佳人》。然后,他借着给王公贵族表演的机会,不断演唱这首歌。时间久了,大家都对歌中这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十分好奇。

  后来,这首歌传到了汉武帝耳中。

  这「倾国倾城」究竟是怎样的姿色,好奇的他立即召见了李家小妹,一看果然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立马就沦陷了,果断纳入宫中。

  不久之后,李家小妹就被封为了夫人。

  李延年如愿以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不过呢,李夫人确实深受汉武帝宠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武帝的陵墓茂陵看出。

  古代的帝王陵墓,有陪葬墓的传统和习惯,茂陵的周围,陪葬了许多文臣武将,比如举世闻名的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也有像金日磾和霍光这样的治世谋臣。

  但要说规模最大、离茂陵最近的陪葬墓,当属李夫人墓。

  当初李夫人去世时,汉武帝丝毫不顾忌皇后卫子夫还在位在世,公然以皇后之礼对李夫人做了安葬。有此可见李夫人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李夫人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宝贝儿子,也就是刘贺的爹,刘髆。不过美人多薄命,生完孩子不就,李夫人就去世了。

  汉武帝伤心欲绝,只能把所有对李夫人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刘髆身上。可悲催的是,刘髆也是个短命的娃,大概只活了二十几岁,就先自己的父亲一年去世了。

  此时,刘贺才 5 岁,他世袭了父亲昌邑王的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5 岁就称王,那锦衣玉食的日子不用细说我们也能想象得到。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刘贺 19 岁那年,突然,当朝皇帝刘弗陵驾崩了。

  更绝的是,刘弗陵还没有孩子。王位空出来了,可愁死了当时的政坛一把手霍光大将军。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摆在霍光面前的,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刘弗陵的哥哥,广陵王刘胥。

  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到汉昭帝刘弗陵过世的元平元年,他已经当了四十三年的诸侯王。

  史书记载刘胥广陵王体格壮硕,力能扛鼎,甚至还能够空手与猛兽搏斗。而且为人很有野心,当初汉昭帝在位时,他看弟弟年纪小,甚至还动过夺位的念头。

  在霍光看来,这样一个人如果当了皇帝,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第一个就拿自己开刀了。从他的私心考虑,继位的皇帝必须得年纪小,得听话,如此才能顺从自己,对自己不构成威胁。

  把刘家的子子孙孙筛了个遍后,霍光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人选:刘贺。

  首先,刘贺父亲刘髆,是汉武帝和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如果不是刘髆英年早逝,当年当皇帝的也许就不是刘弗陵了。

  父死子继,从礼法上来说,刘贺当皇帝是完全没毛病的;其次,刘贺才 19 岁,刚刚成年,虽然当了十几年的昌邑王,但政治阅历有限,绝对不是霍光这老油条的对手,好掌控。

  于是,霍光就借着外孙女,上官皇太后(汉昭帝的妻子)手,颁布了一条诏书:「即日承皇太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

  刘贺,要去长安当皇帝了。

  可是人生如戏,刘贺屁颠屁颠地从山东跑到长安,一路意气风发,结果屁股还没坐热,仅仅当了 27 天的皇帝,就被亲手扶他上位的大将军霍光,给硬生生地从龙椅上拽了下来。

  霍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要「出尔反尔」呢?

  这就得聊一聊刘贺上位后的一系列「骚操作」了。

  按道理,刘贺刚刚登基,最应该感谢和赏赐的,就是霍光,毕竟要是没有霍光的举荐和力挺,刘贺是完全当不了皇帝的。

  可是刘贺觉得,自己虽然已经是当朝天子,但这满朝文武要么是跟随先皇的,要么是跟随霍光的。自己要坐稳江山,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和人马。幸运的是,刘贺从昌邑国带了 200 多人过来,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心腹之人,可以委以重任。

  于是,刘贺发布一纸诏书,直接把原昌邑国的丞相安乐封为了太尉。

  在古代,有所谓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这太尉呢,则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解放军总司令了。汉昭帝时期,是没有太尉一职的,军事大权由大司马大将军,也就是霍光掌控。结果刘贺一上位,就直接让安乐取代霍光掌管军队。

  不论功行赏也就罢了,现在还要取而代之,霍光心里肯定不舒服。结果,刘贺又补了一刀,说大将军劳苦功高,累了那么多年了,是该好好歇歇了。

  这句话,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霍光觉得,今天你能从我手上拿走兵权,明天你就能取我全家性命,所以此人绝对是个祸害,留不得!

  这个时候,政治家的老谋深算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此前安排刘贺进京做皇帝留下的一个伏笔,使得这场「宫廷政变」变得顺理成章。

  汉朝皇帝即位的时候,必须履行一道程序:「告庙」。只有经历了到「太祖」庙里,向高皇帝刘邦之灵禀报自己登基之事,才算是完成了全部仪式,成为全天下公认的天子。

  正常情况下,新皇帝的「告庙」仪式,都是在登基典礼之后很短时间内就完成的。像昭帝、宣帝、元帝、成帝等各位皇帝的登基仪式,都是前脚「即帝位」,后脚「谒高庙」,无缝衔接,一气呵成。

  可到了刘贺这儿,霍光留了一手,直到登基后的第 27 天,他都没有安排刘贺去拜谒太祖高皇帝。所以从伦理上来说,刘贺既然没有「告庙」,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霍光正是靠着这一手,让「废帝」这一行为变得顺理成章了。

  在这一场政治对决中,刘贺就如同一张白纸,被老谋深算的霍光玩弄于股掌之间:我可以成就你,同样也可以毁灭你。不过霍光终究没有赶尽杀绝,他想起汉武帝当年再三嘱托自己要善待李夫人的后代,没有杀了刘贺,只是把他贬为了庶民,还给了他两千户,让他下半辈子可以衣食无忧。

  汉废帝刘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经历了从皇帝到平民的转变,最终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昌邑故地。

  时间又过去了 10 年,此时的刘贺,已经习惯了平淡的生活,但他的内心,仍然渴望着权力。

  终于,他等来了机会,他的继任者,汉宣帝刘询,在元康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前 63 年 3 月,颁布了一道诏书,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食邑四千户。

  平民刘贺,又摇身一变,成了海昏侯刘贺。

  海昏侯封国的范围在当年的豫章郡海昏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一带。豫章郡,最初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设立,汉高祖曾经封名将英布为淮南王,掌管衡山、九江、庐江、豫章四郡。

  不同于现在南方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经济重心,西汉时期的豫章郡,是妥妥的蛮荒之地。

  豫章郡下面设 18 个县,海昏县就是这 18 个县之一,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的五六个县那么大,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海昏」这名字也挺有意思,最开始听到,还以为是为刘贺量身定做的呢。「昏」嘛,糊糊涂涂,倒也符合刘贺稀里糊涂、啼笑皆非的人生。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tags:“海昏侯”这一封号的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