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首位女状元,语文差1分满分,作文登《人民日报》
2022-01-19 12:54:52 | 来源:http://www.wosku.com | 投稿:baidu | 编辑:baidu

原标题:1977年恢复高考首位女状元,语文差1分满分,作文登《人民日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和以前靠大学的人相比,现在的孩子要幸福多了。以前的学生苦恼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苦恼的是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因为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算发达,现在的大学经过好几次扩招,孩子们读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

  

  大家都知道高考竞争激烈,但要说最激烈的一年,还要数1977年的高考。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无数的下乡知青和年轻学生,都想通过高考重新回到教师。当年参加参考人数有570万人,但是有机会读大学的只有27.3万人,录取率只有1%左右。可以想见,上世纪大学生的含金量有多高。不像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研究生。

  1977年9月,高考恢复的消息才传出来,冬季的时候就要进行高考了。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学生连书都没有。如果按照正规流程,从制作模型到印刷出版,至少要花半年时间,这样对参加高考的人来说就完了。为了尽早让复习课本面试,印刷厂的工人们日夜赶工,三班人马不停工作,终于在高考前一个月把《数理化自学丛书》给印出来了。

  

  恢复高考,对于出题的老师和阅卷的老师也不简单。高考中断十年了,突然恢复,大家都没经验,各个省市出题是各显神通。当时高考语文试卷满分是100分,作文就占了70分,文言文翻译10分,现代文理解20分。所以,那时候能写一篇高分作文,这场竞争激烈的考试大概率能通过了。

  恢复高考后第一位状元,刘学红就是通过高分作文,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当时这篇作文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刘学红语文能考99分,也就不稀奇。刘学红自己也没想到,能在高考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要知道为了参加高考,她纠结过、努力过、也差点放弃过。

  

  刘学红中学毕业有,就自觉下乡去了农村。在学校的时候,她是成绩优秀的班长,受到老师校长的夸赞。下乡之后,评判标准变了,成绩好不是优势,反而会被嘲笑是书呆子。在农村干活,力气大、干活又好又快才是最重要的。渐渐的,刘学红的评判标准也改变了,也迷失了自我。刘学红其实还是想读书的,但是以她的身份有点难。

  

  高考还没恢复的时候,是采用自下而上推荐的方法。至于推荐标准,和平时表现有关,也和个人评价水平。有些人也许大字不识一个,只要被推荐了,还是能读大学。刘学红就在想,读书应该优先会读书的人,不是吗?当时生产队会计的女儿,成绩不好却上了一所很好大学。刘学红再次感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知青们欢欣鼓舞。终于有一场公平的考试,可以不看出身只看学识了。高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相对比较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方式。刘学红再也不想去农村插秧、再也不想去臭烘烘的猪栏里喂猪了。她花了5毛钱报名费,毅然决然参加高考。再过两三个月就要考试了,刘学红平时要干活,学习时间少就算了,她连一本参考书都没有。

  当时有一位知青,手里有语文课本,刘学红见了立马向他借阅。大家都知道,高考少一个人就是少一个竞争对手,这位知青不情愿地把书递过去。刘学红知道他的意思,还是厚着脸皮拿了书。为了以后能经常看书,刘学红只能手动抄书。有了手抄课本后,她夜以继日的学习,只希望高考有个好成绩。最后刘学红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她的命运终于被改变了。

  

  刘学红毕业之后去了报刊行业工作,一路干到了总经理。如果没有当年没有恢复高考,就不会有现在的她。当人们采访刘学红的时候,她总是说“感谢高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高考”成了焦虑的代名词,但是1977年,对于那时候的学子来说,高考是希望,是改变命运的齿轮。那一年,不论年纪大、年纪小、不论身份背景,所有人参加高考的人,都希望通过高考奔向美好的明天。当然他们也都做到了。

tags:1977年恢复高考首位女状元   语文差1分满分   作文登《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