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考不过女生 所以要拯救男孩? [焦点]
2016-05-17 13:40:48 | 来源:热点网 | 投稿:米阳 | 编辑:dations

原标题:男生考不过女生 所以要拯救男孩? [焦点]

今天凌晨看到一篇报道,有些话不吐不快。

该报道原载于中国教育报(全文链接)。标题是这样的:

文章大意是,华东师范大学两位教授发现,近年高考中男生和女生在考试成绩、录取率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成绩逐渐超过了男生,表现出「女强男弱」的态势。他们认为,高考成绩上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男女两性的认知差异。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应该考虑这种差异,在试题设置等方面进行平衡。

我摘取一些报道原文: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 年为 40%,2007 年达到 53%,2013 年则达到 55%。

庞维国:以前大学录取的新生里,男生比女生多,这个问题还不太突出。进入以新世纪以来,女生表现比男生好,引起人们的反思。我们从高考成绩角度关注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不同的性别理应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女强男弱,固然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可能存在个体发育、认知、脑神经等内部原因,研究者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建议,避免因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制造高考成绩性别差异。

邵志芳: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反映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除了女博士生仅占 36.93%不足半数之外,女硕士占 51.65%,女性本专科生达到 52.12%。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却少于男生,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 49.98%,初中和小学生比例则不超过 47%。这样,一正一反,中小学阶段男生多而专科、本科、硕士阶段女生多,凸显了女强男弱的局面。

学术界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展开研究,总体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结论,男女成绩差异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女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较好,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在逐渐消解。此外,男生和女生在不同领域和认知目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女生的优势体现在言语、知觉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男生的优势体现在科学、机械推理和空间能力等方面。

性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两性擅长的学科确实不同,如果考试没有体现出这种差异、分辨率低,那么势必会造成相当多考生对未来学习的不适应;如果性别差异过大、分辨率高,在统一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必然难以保证录取的公平性。所以,性别平衡与学科适应性,是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监控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看到这个报道,我不禁想对两位老师的研究提出一些问题:

第一,「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能够说明什么?事实上,这一比例只是一个粗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位老师在文章中也提到,它与男女学生的人数比例有关;如果女学生的数量本来就高于男生,那么在录取比例中女生偏高也是很自然的。虽然文中说「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 49.98%」,但这一数字显然忽略了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性别比差异,而重点高中的学生更容易考上好的大学。其次,这一比例忽略了不同大学之间录取率的差异:清北、985、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这些不同类型的大学录取学生的男女比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清北录取的男生多,而二本三本录取的女生多,我们能说「女生比男生表现好」么?所以,单纯凭借女性在录取比例中超过 50%,并不能说明存在「女强男弱」。

第二,文中提到「女博士仅占 36.93%」,但用的语气令人匪夷所思。什么叫「除了」?女性在高层次教育中仍旧处在弱势地位的事实,就被一句「除了」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事实上,我认为,PhD 和 PostDoc (知乎日报注:博士和博士后)中女性比例仍然明显低于男性,恰恰反映了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不平等。按照该研究的逻辑,男女两性有受教育平等的权利,那么女性为什么在刚刚开始高等教育时人数略多于男性,到后期却远远地少了?这是该研究没有考虑到的。

第三,「女生语文和英语好,男生数学好」固然是综合国内很多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同时充满着刻板印象。在根据这一现象作出对「认知能力」的差异判断时,两位老师似乎忽略了:这种差异到底是先天的认知能力不同,还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变成的」。一个女孩,也许小时候喜欢数学,但家长、老师、同学都对她说「女生学不好数学」,渐渐地她可能确实就不认为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最后就确实学不好数学了。当然,我并非要否认先天认知差异的存在,我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可能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异。如果我们的教育造成了男女的这种差异,然后又回过头来说「你看,因为你太强了,所以我们要打压你」,这岂不是太无耻了?

第四,「男女需要在录取比例上相等」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是「公平」,不是「绝对相等」。假设男女录取比例相等了,那就是「公平」了么?「女生表现比男生好,引起我们的反思」的背后,是不是暗含着「男生一定比女生强,所以女生表现怎么能比男生好」的预设?

第五,「受教育」最后将体现在职场(例如收入水平)上。两位老师的研究只看到女性入学比例高于男性,但在她们大学毕业后,是否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也超过男性?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用人单位招人时或明或暗地不招女性、女性在职场中面临透明天花板,这些事情都是很多人亲身经历过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仅有一个比例略微的高过男性,就能说「女强男弱」吗?恐怕是不行的。

---

报道中提到了作家孙云晓的《拯救男孩》。我找到这位作家的博客,看了看他自己说的《拯救男孩》的中心思想:

不要把男孩暂时落后的特点当成缺点

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护根还是拔根等于说是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

可是我有一点不明白:这些话,放在女孩身上,好像也都说得通啊?「不要把女孩数学不好的特点当成缺点」「应试教育是女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女孩也要有快乐的童年」,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啊?那么,为什么单单拎出「男孩」来拯救呢?我禁不住怀着着最大恶意揣测,也许孙先生认为男孩需要比女孩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其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本不必太过较真,但孙先生自己说「《拯救男孩》不是一般性的文学作品或教育作品的写作,而是科学研究性质的探索」,这样的话也请他接受我作为一个浅陋无知的社会学学生的质疑。

---

最后放一点统计数据吧:

性别不平等仍然是一个相当巨大和长期的问题。作为一个女性,我并不认为自己「弱势」;但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学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某些媒体睁开眼睛来看看,这种真实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p.s.庞维国、邵志芳两位老师的文章题为《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这篇文章是一个综述,文章本身比记者报道还是要中性一些,但恕我直言,其用作分析素材的研究本身的质量,也是颇令人怀疑的。

---

拙文在 24h 内获得了不少的赞同,这实在是我这个小透明意料之外的。对上文的内容做一点说明:

其一,本文是当天看到新闻报道后一时气愤所作,写作最初的原因是同学一句「社会上仍然有那么多性别不平等状况存在,学者关注的竟然是这个」。因此,我并未把此文定位于严谨客观的纯学术批判文章,事实上大家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在文章里掺了很多个人感情。本文的标题也是如此。我更愿意把标题取成《对庞维国、邵志芳老师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研究的一些疑问》,但是那样的标题在传播上大概是不成功的。

其二,本文要批判(中性)的对象有三:一是这样写报道的媒体;二是两位老师的研究;三是孙云晓先生提出的「拯救男孩」。我直接感到愤怒的是媒体,发出这样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报道而不自知,在结束对两位老师的采访后甚至宣称「女生表现好是因为女老师偏爱女生」,记者要么是愚蠢,要么是想炒作;对于两位老师的研究,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它只是一篇基于国内研究的综述,而国内的这些研究其实并不靠谱。文中的一至五点(刨开感情倾向后)就是我对这些研究以及两位老师研究动机的一些质疑;但总的来说,他们的文章比新闻报道的要中性一些。对于作家孙云晓先生,首先我承认实证研究中「男孩危机」的存在,但某些人打着科学研究的名号,把自己的书包装为「所有有男孩的家庭必读」,我个人表示对其动机的怀疑。所以,对这三个批判的对象,请大家分开来看。

其三,我写这篇文章,也许有些人认为我也只是在女权大旗下干嚎几声,并没有实际的用处罢了。但我认为,纵使「发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但问题被发现之后,总要有人去说,才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解决的那一天才可能更早一些。

再次感谢各位的批评。

tags:女生   拯救   男生   男孩   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男孩看牙窒息死亡 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焦点]

男孩看牙窒息死亡证据不足不予立案!去年10月23日,一4岁男童去顺义区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口腔科看牙,结果在看牙过程中猝死。近期做出的尸检结果认定,鹏鹏的死符合气道异物(棉球)堵塞所致窒息死亡。鹏鹏父母打算依

山东男生被逼舔屎 厕所遭围殴视频曝光 [非常娱乐]

山东男生被逼舔屎 厕所遭围殴视频曝光 [非常娱乐]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再次引发网络疯传,视频上,一男生在厕所不仅遭到多名同学围殴,还被要求舔屎”,此事件也得到了当地公安局的证实,公安局表示双方家

大妈饭店打工竟和传菜男生

出生在农村的女人,总是很早就结婚。那一年,我20岁。经人介绍嫁给了隔壁村的男人,也就是现在的老公。他也没什么文化,在村里干一些木匠活。结婚后的第二年我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我的婆婆似乎对我

跟男生谈恋爱 陈柏霖首选张震!

记者翁新涵/台北报道看2个帅哥谈恋爱,肯定赏心悦目,陈柏霖也不例外,让他选择一个男生来谈一场真正的恋爱的话,他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自己非常欣赏又帅气的张震。陈柏霖主演的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即将在台上映,

10岁女生进群看黄片 家长震惊难以启齿选择报警

5月13日,本报刊登了一则名为《吓坏家长10岁女孩入QQ群看黄片》的新闻,引起不少家长的担忧,也引发人们对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关注。那么,到底要不要给孩子用手机?如何监控和引导孩子使用手机?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