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德国人都恨希特勒吗?德国对于希特勒的评价
2016-11-04 09:14:07 | 来源:网络 | 投稿:佚名 | 编辑:dations

原标题:现在的德国人都恨希特勒吗?德国对于希特勒的评价


虽然内心不愿接受,但是大屠杀的细节还是慢慢浮出水面。1961年,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被以人道罪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艾希曼面对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同年艾希曼被判处死刑,次年被处以绞刑。庭审使得更多的大屠杀细节公之于众。自1963年起,22名前纳粹党卫军因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犯下的罪行被执行死刑。这些审判吸引了大量德国人,2万人来到法兰克福法院旁听。所以面对历史第一次成为家庭餐桌的话题,家庭内部为此分成几派,争论不休。
青年男女们指责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是共犯,为此他们在家里和学校变得叛逆。长辈们则逃遁于净化的历史描述中。有一对心理学家夫妇认为当时的德国人正在经历道德和心理危机,他们称之为丧失哀伤的能力。
德国官员们的态度则分成两派。东德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他们的正义的共产党员有效阻击了法西斯分子。事实上,他们从未反思过去。而西德则公开地悔罪和弥补,形成了反战主义氛围和后民族社会。在大型体育比赛中,西德很少出现国旗飘扬以及唱国歌的情景。

但是1970年代,大众中涌现了一股对希特勒的着迷劲儿。此时出现了两部传记和一部纪录片。1979年,德国播出美国五集迷你电视剧《大屠杀》。本剧以较多的篇幅揭发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法西斯匪徒打着漂亮的旗号,在重新安置的幌子下,把千百万犹太人赶进集中营,成批屠杀、毁尸灭迹。老一辈欧洲人都认为《大屠杀》唤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提醒他们注意历史的教训,年轻一代的欧洲人也认为应该正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以免历史重演。
此后很多人改变了观念,正如当时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1985年纪念德国投降40周年演讲中所说:1945年5月8日不是德国溃败的日子,而是解放的日子。

1990年德国统一标志着战后时代的正式终结。德国大众对于二战的研究如饥似渴。在这个十年,希特勒登上《明镜》周刊多达16次。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戈德哈根的著作《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热卖。博物馆展出了德国国防军资料,说明普通士兵(而不只是党卫军)参与了大屠杀。德国人排着长龙去参观展览。
而且出现了希特勒色情和希特勒俗文化两股潮流。元首成了营销噱头。1980年代,德国《亮点》周刊出版了希特勒日记,其实是假的,一场炒作。自从1990年代开始,德国的历史频道电视台几乎每晚都播出关于希特勒的纪录片,包括他的情妇、亲信、他最后的日子、他的爱犬布隆迪。任何细枝末节都能吸引大量观众,希特勒成了吸引眼球的诱饵,效果不亚于暴力和色情。
这种着迷说明了时间距离感。大多数观众对希特勒没有个人记忆,所以也出现了另一种类型:嘲讽。在希特勒生前,查理·卓别林在1940年的影片《大独裁者》戏谑地模仿他,也只有德国的敌人敢这么做。在德国,德国讽刺作家WalterMoers1998年发表的连环漫画《阿道夫,纳粹猪》走红。制作人称这一角色是我们创造的最伟大的明星。

最新的小说《看,谁回来了》2012年在德国出版后,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小说讲述了希特勒穿越到21世纪的种种奇遇。其中设想了假如希特勒穿越到当代德国,看到现在的情形,会有何牢骚。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希特勒在新柏林的尴尬遭遇。他惊讶地发现德国已由一名女性管理,德国境内有数百万土耳其裔居民。他甚至被电视台监制看中,受邀亮相一档著名电视节目。之后,他成为YouTube、Facebook上的网红,还重新踏上仕途。
对于作者及其他德国评论家而言,《看,谁回来了》一书的成功反映了一种代际变化,意味着二战结束70年后,是时候用新的方式例如黑色幽默来处理这段历史,而不是停留在纪念碑。

如同德国历史学者KlausCasarZehrer所说:希特勒曾经是我们心中的终极恶魔。现在他是我们心中的终极傻X。

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德国人被问及什么人或事与德国关系最密切,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大众汽车、歌德、默克尔、国歌、德国足球队。希特勒以25%的得票率排名第七。70%的德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并认为是时候该摆脱罪恶感和羞耻感了。
但仍有75%的人说希特勒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德国被贴上了不正常国家的标签,所以总要发挥特殊的国际作用加以弥补。也说明德国人自豪感和负罪感并存。这种内在冲突也塑造了德国今天的文化。

因为希特勒,德国人不敢再相信什么宏大的愿景,德国心理学家、《沙发上的德国》作者StephanGrünewald如此说。他们拒绝被宏大的观点感染,以防再次被迷惑。而且,在这种氛围中,任何政治正确都显得愚蠢,德国人对外披着一层冷漠的外衣。只有在毫不涉及道德争议时,他们才会支持大型改革,比如新能源改革。

这并不是说希特勒使得德国人变得枯燥无趣。德国官方仍然展示着德国特有的价值观,比如守时和可靠。但是在这层保护盾背后,德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特别的,从爱好到性生活。与人们的成见相反,德国人私底下其实是很古怪的。
随着时间流逝,关于希特勒的禁忌慢慢在变淡。现在也不是都恨希特勒了。曾经一度耻谈爱国、弃绝国旗国歌的的德国人,在2006年世界杯上,重新举起德国国旗、德国队队服和围巾,红黑黄三种颜色像海洋一样淹没人群。

这是一次转折。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米察·布鲁姆利克分析,德国民众第一次真正从心理上摆脱了纳粹二战罪行留下的阴影。

结语:其实很多德国人已经厌倦了被那段黑历史绑架。当能够开得起玩笑,甚至开始自嘲,才说明真正放下了心灵包袱。毕竟,被罪恶感浸染的心灵离快乐很遥远。
德国对于希特勒的评价

对于希特勒德国人很矛盾,就像我们这代人对毛泽东一样,也很矛盾。德国对希特勒的矛盾表现在于:他们的确感激希特勒把德国从火坑里挽救出来,但希特勒对世界犯的罪孽,致使他们战后不敢再提希特勒。而我们对毛泽东的矛盾表现在于:毛泽东的确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崩溃到边缘,但是毛泽东的确解决了中国人不挨打的问题,而这个不挨打只有你走出国门,生活在国外时才感觉更加强烈。
在微观方面,德国刑法(§86aStGB)禁止出现希特勒,违者可判处长达3年的监禁,或被罚金。最近,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斯特劳宾镇的可达路德维希广场上出现了1250尊侏儒雕塑,全都把一条手臂挺直着举起,行希特勒纳粹礼。当本地一家报纸刊登了这尊雕塑的照片后,德国舆论立刻一片哗然,作者霍尔和韦格尔忽然成了一起调查的中心人物。在德国行希特勒纳粹礼或者使用纳粹标记触犯德国刑法第86a条。2009年7月,纽伦堡检察官看到照片后,就开始着手对陈列这尊雕像是否构成犯罪进行调查。不过一星期后,检察当局决定放弃调查。他们认为,作为一件艺术品,霍尔可以免除刑事责任。但是,这次调查本身就证明了德国对待它的反纳粹法律有多么认真。

二战结束以来,巴伐利亚州一直禁止重印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一书。这个拥有该书版权的州说,禁止重印希特勒的自传是防止该书被极右翼分子利用的唯一办法。但是,一些德国历史学家认为,该书的学术版应该允许出版。不过有了互联网,任何想读《我的奋斗》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订阅。除了网络,还有其他途径。
德国有些法学家主张改革并呼吁,上述刑法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刑法制度,必须予以废止。德国的反纳粹刑法问题很多,这些法律不合理。德国波鸿大学刑法教授塔杰纳·霍恩勒说,禁止使用纳粹象征物实际上是禁止了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历史不应回避。刑法的任务应该是保护个人不受伤害,而不是某种感情或者禁忌。
德国必须离开过去向前走。然而,对于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罪感和责任感的国家,向前走毕竟说来容易做起来艰难。
德国人延续很多希特勒的政策,但是能做不能说,比如上述的优生优育政策。二十多年前我们到德国自费留学,生孩子也享受每月七百多马克的抚养费(现在改成父母金)。这样的政策是鼓励好好地生好孩子。

希特勒的思想继承者是绝对有的,而且不光在德国,但很少有人明目张胆的支持纳粹主义的。至于人们所说的德国人对这个千古罪人持什么样的态度的这个问题,应该说反对他的行为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德国学者和现行党派,基本上把希特勒和纳粹一棒子打死,但在人民的心中,对于希特勒的感觉还是很矛盾的,好多德国民众都表示我们从不支持法西斯主义,我们也从不支持纳粹主义,但对希特勒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其实这就好像成吉思汗一样,侵略、征服、和屠杀,但前者所处的时代和后者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这就奠定了成吉思汗的功成名就和希特勒的身败名裂,他们都是为了本民族,和毛泽东和孙中山一样,都是为了祖国。
所以,虽然希特勒对于世界来说是毒瘤,是恶魔,但是,对于现在的德国人民来说却并不怎么憎恨,只等说是反对他的行为,但并不反对他的动机。



tags:希特勒   德国   德国人   评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ABC KIDS荣获德国红点主办——“中国好设计”奖

ABC KIDS荣获德国红点主办——“中国好设计”奖
10月30日,由德国红点奖主办的2016“中国好设计”颁奖典礼在厦门隆重举行,红点设计大奖创始人兼主席彼得·扎克教授博士亲临现场。此次大奖由

整顿灌水评价,Google开始过滤App商店的假评论和假安装纪录

App开发商透过累积假安装纪录、发动写手撰写假评论的方式打造「热门App」的做法?在Android平台的Google Play商店将要踢到铁板—Google表示,将开始过滤这些造假资讯。Android使用者在浏览Google Play Store时经常会参

台湾唯一 日月光获CDP评价A级企业

日月光表示,入选2016年碳揭露计划气候变迁评鉴A级评价企业,是台湾唯一取得A级评价的企业。日月光指出,碳揭露计划CDP于2000年由全球385家投资机构共同在英国伦敦成立。自2003年开始,CDP每年邀请全球大型企业揭露

首位站上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的韩国男高音歌唱家—金锡哲

“为什么聘请连德语都不流利的东方人,那名(东方人)歌唱家也很受罪吧?” 男高音歌唱家金锡哲(42岁)2001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剧场出演德语版的柴可夫斯基的著名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当地报纸上出现了大量批评的声

欧元贬值致使韩国投资银行业界兴起德国房地産收购之风

韩国国內投资银行(IB)业界正积极出面收购德国房地産。 30日据IB业界透露,韩国投资证券、三星证券、Meritz综合金融证券等正接连出面收购成为德国的主要据点的房地産。韩国投资证券正计划把年內收购位于德国法兰克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