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球都在读,为什么我却读不懂?
2022-02-13 18:57:41 | 来源:http://www.wosku.com | 投稿:baidu | 编辑:baidu

原标题:《道德经》全球都在读,为什么我却读不懂?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道德经》现在全球都在读,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用,可是我却读不懂,也就记下来几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题主,您的《道德经》是在武侠小说里看的吧?

  “每天读道德经,不一定会有什么用,除了朋友间聊天,偶尔蹦出一句以显逼格,但是……”最热门的回答是这样的:“《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在历朝历代都拥有一群“铁粉”,他们不仅读,还要为之做注。据学者统计,自先秦以来,注经解经的至少有数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著有《韩非子·解老》。到了两汉魏晋时期,注经的人数大大增多,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王弼,另一个是河上公。他们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王弼的注解深得上层的喜爱,而河上公的注解在民间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道德经》还拥有四位帝王级的粉丝,所谓“帝王级”不带有任何修辞上的意义,因为这四个人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而到了当今社会,《道德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据说,华尔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业的高管、创业者们也都很喜欢读。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道德经》总共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欧美的译本就有三百多种。美国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苏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就曾经与人合译过。

  

  厄苏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

  其实不光是华尔街的金融界人士,在国内的金融界人士中也流行读《道德经》。几年前,黄明哲老师开设了一个解读《道德经》的课程。这个课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的自我认知,人生的决策,道路的选择等等。但出乎黄老师的意料,这个课程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创业者的目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抱着“寻求解决之道”的目的来参加课程的。

  一位参加过黄老师课程的投资人士说,即便自己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他时常会觉得焦虑和迷茫,在茫茫无边的挣钱迷雾中,如何找到一个理顺自己人生思路的框架。听讲之后,他发现,道德经的天道思路,有填补信仰空白的作用。

  同样出乎意料的感觉,出现在更早之前的大学校园。黄老师曾经在学校里开设过一门名为“《道德经》与修身养性”的选修课。这门课程甫一上线就遭到学生“疯抢“,“抢课大战”激烈异常,不时有学生递交选课申请要求增加名额。黄老师及《道德经》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黄明哲老师是谁?

  

  黄明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黄老师自学生时代起就与《道德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求学期间又结识了哲学领域的辩证法大家陈志良先生,两人时常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而谈的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多年来,黄老师一直潜心研读《道德经》,以历代帝王家注释为蓝本,对其中的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这样一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究竟凭什么能够成为帝王贵族的“心头好”,又因何能够在金融领域和大学校园里都成为“爆款”呢?这不单单是我们的疑问,同时也是黄老师思考过的问题。回到《道德经》本身,或许我们能和黄老师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黄老师看来,与其说《道德经》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不如说它是经典中的元典。所谓“元典”就是最元初的典籍,它带有发端的性质。它往往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不会去说教,而是去告诉人们你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的面前有哪几条路可以走。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思维,塑造的是认知方式,提供的是智慧,揭示的是本质。

  《道德经》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内容背后实际上是在向人们揭示着一种实相。它在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先对于人生的轨道,人生运作的轨迹,社会运作的轨迹,大自然运作的轨迹的认识。甚至在字里行间提示着我们该找到那个看似神秘的“玄牝之门”。这五千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普世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既适用于个体的人生决策,道路选择,同时也适用于群体之间,无论是组织与组织,还是社会与社会,甚至是国家与国家。这个方法论的核心是“人道模拟天道”,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自有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律。而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掌握这种运行模式是能够像天地般长久的。这里的“长久”绝非时间上的长短,而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德经》中时常提到“有”和“无”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 0 到 1,从“无”到“有”,以少御多,就像是一个转换生成的机制,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而人们常常提到的“无为”就是尊重系统内部运行规律的最好例证,从中可以看到管理上的智慧。

  “无为”来自《道德经》中的那句“为无为,则无不治”。很多人会把它简化为“无为而治”。它并非如人们从字面所理解的“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说要尊重系统的自组织,也就是系统自身的内部规律。任何系统都有一个关键点,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个点,其他各部分都会按部就班的运行下去。一个旋转的盘子,你只要找到其中的一个点,它会不停地旋转,但如果你找不到这个点,或者找到了很多个点同时踩下去,那么这个盘子最终的结果就会翻掉。所以要“为无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该放手让他人去做的,哪些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点对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道德经》也承认,天地万物虽然长久,但也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正是因为自然有缺,才提供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可能。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直延续了下来,虽然经历过无数次的“破碎”但最终也没有彻底“毁坏”。这跟我们的祖先承认万物存在缺憾,做事保留余地不无关联。“求缺”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并不少见。具体是哪些,还得你自己去看。与其说《道德经》提供的是知识,不如说它提供的是“智识”。有了知识你可以去理解一些问题,但有了“智识”你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道德经》是一部值得你去反复阅读反复体验的文化典籍。虽然它并不能为你提供成功的要义,但是它可以为你提供全新的启迪。面对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之久的“爆款智慧秘籍”,你真的不想知道它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吗?

tags:《道德经》全球都在读   为什么我却读不懂?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