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浮梦录︱当欧洲跳起“中国芭蕾” 推荐
2018-03-29 11:16:17 | 来源:新知网 | 投稿:小柯 | 编辑:dations

原标题:中美浮梦录︱当欧洲跳起“中国芭蕾” 推荐

欧洲王室对中国风的陶醉,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

1753年,即乾隆十八年,这一年在大清国并没有太多的引人瞩目的事情发生,在欧洲也是相对平平的一年,英法等国剑拔弩张参与所谓的“七年战争”还是三年后的事情。这年7月份,瑞典王后露易萨?乌丽卡(LouisaUlrika,1720–1785年)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她远在普鲁士王国的母亲索菲娅?朵萝西娅(SophiaDorothea,1687–1757年),提到了她的丈夫、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AdolfFredrik,1710–1771年)在她生日这天给她的巨大的惊喜:

我当即惊讶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园地,因为国王陛下已命人为我建造了一座中国楼台,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了。随身卫士穿上了一套中国衣服,国王的两个近卫侍从官还身着满洲戎装。这名随身卫士还表演了中国操练法。我的大儿子<此处指的是未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古斯塔夫三世,1771年–1792年在位>穿着中国皇子的衣服站在楼台入口等待着我,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穿着中国文官服饰的绅士。皇太子为我朗诵了一首诗歌,然后把楼台的钥匙以及这楼台里的一切都递给了我。如果说楼台外面已经让我大感惊讶了的话,它的内部更是让我为之惊叹。……主房间为精美绝伦的印度风格所装饰着,四个角落里都有一只大大的瓷花瓶。其他房间内则布满了旧式日本漆柜以及铺着印度饰布的沙发,一切都透露着精致绝伦的品位。一个卧房内的墙面和床上都铺着印度饰布,而且墙上还点缀着至为漂亮的瓷器、塔、花瓶和小鸟。一个旧式日本漆五斗橱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饰品,包括中国的刺绣。两个厢房内各有一张桌子,其中一张是来自德累斯顿<即德国的一所巴洛克艺术中心城市>的,一张是来自中国的。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敬佩。此时,国王陛下让人跳起了中国芭蕾……

出身普鲁士的瑞典王后露易萨?乌丽卡(

LouisaUlrika)

早在1731年即大清雍正九年的时候,瑞典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展对华贸易,主要是商船前往广州,贩回茶叶和瓷器。到乌丽卡王后写上面这封信的时候,瑞典对华贸易已经大规模展开了22年。从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来自中国的东西,包括花瓶、瓷器、桌子、刺绣、宫廷文武臣服装,甚至建造了一座中式楼台,还能够模仿中国军队的操练。此外还有日本的漆器、印度的饰布等等。

这位瑞典王后还提到国王命人跳起了“中国芭蕾”,但具体什么是“中国芭蕾”则不甚明了,究竟是特意设计的一种中国舞蹈,还是瑞典商人在广州城周围学到的地方戏里的一些把势?同期在法国流行的一种中国舞剧,或许可以让我们对这个“中国芭蕾”有一些了解。1755年,巴黎开始了一种中国喜剧芭蕾,叫做“中国之变换”,当时的报道描述演出场景说:

一开始,舞台背景是一条大街,大街的尽头是一些台阶,台阶通向一座高高耸立的宫殿。然后布景变换,一个广场出现在眼前,充满着节日的氛围。在广场的背后,是一个环形剧场,有十六个中国人坐在上边。布景又迅速换成了三十二个中国人在上面……在这些人下来的时候,其余十六个中国人、官员和苦力也从他们的房子中走了出来……所有的这些人物角色都是由八种不同职衔的舞蹈演员扮演的,他们连在一起蹲下起来,模仿着海浪那样此起彼伏……最后,这些中国人重新出现在了环形剧场里,而环形剧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瓷器店。三十二只花瓶徐徐出现,而三二十个中国人角色也慢慢消失在观众眼前。

这个舞剧很快被引进到了英国,于11月18日在伦敦演出,国王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也亲临剧场观看。当时正处在英法两国走向七年战争的前夕,英国反法情绪高涨,有人不满从法国引进舞剧,并利用演出之机闹出了一场小事件。但是,从记载来看,没有人对舞剧本身表现的中国场景表示反对,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反对者体现出来的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异域文化渗透到欧洲的一种恐惧和担忧。瑞典王后所谓“中国芭蕾”,虽然早了两年,但极有可能是从法国等地方散播出去的类似的舞剧。

中国风在此时的欧洲,虽然开始遭受挑战,但仍所向披靡。“中国芭蕾”的创作者、表演者以及观众,无论是伦敦的国王还是瑞典的王后,在现实中都喜欢喝中国茶,也都迷恋于中国丝绸、瓷器及其他奢侈品。就连罗马教廷——从教皇到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也纷纷收罗中国物品。曾于1742年发布禁止在华传教士讨论礼仪问题的教皇本笃十四世,是第一个系统展示他所拥有的东亚瓷器的教宗。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威尼斯,剧作家卡洛?戈齐(CarloGozzi,1720-1806年)根据波斯地区有关东方世界的传说集《一千零一日》里的一个故事,于1762年前后着手编写《图兰朵》(Turandot)。几经后人续写和改编,这部作品以三幕歌剧的形式于1926年在著名的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大剧院(LaScala)首次登上舞台。故事以中国蒙古王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冷血的中国公主图兰朵和一个对她一见钟情的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富之间的故事。而戈齐当年之所以选中这个中国背景的故事,恐怕与当时中国风在欧洲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部优美的歌剧在过去二十年间,被中国导演张艺谋搬到了北京的紫禁城、太庙和鸟巢等地方进行演出,其中的中国风元素因为这样一位对舞台色彩把握得炉火纯青的本土导演以及在地表演等缘故,体现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然究其实质,《图兰朵》的中国元素不过是一个外壳,刻画得再细致华丽,也不过是为了在西方世界中为西方观众制造出一种异国情调,而不在于呈现中国人自己心中所认可的那种中国文化。

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紫禁城版

从上面三个典故,我们不难窥视中国风风靡欧洲社会之一斑。这种风潮同样体现在同期的欧洲绘画之中。法国著名的洛可可风格

画家

弗朗克斯?布歇(Fran?oisBoucher,1703-1770年),就在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创作了一批以中国风为题材的画作。画面上的人物、服装、建筑、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无不体现了当时欧洲流行的中国想象。值得一提的是,布歇画中的中国年轻女子的体态与神态,与其笔下的法国女子十分相类。

布歇:中国钓鱼,约作于1742年

布歇:中国花园,约作于1742年

中国风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从欧美到亚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十分重视。此风起于欧洲向东方,尤其是印度和中国拓展海外市场之际,混合了商业机遇和审美艺术的气息。在同一背景下,大清国也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西洋风,虽然它主要局限于北京皇家艺术。在中国,这种西洋风是通过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而恰恰也是这些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各种记载,在从北京发回欧洲并扩散开来之后,连同从广州贩回欧洲的茶叶和瓷器一起,为欧洲的中国想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依据和动力。

耶稣会士这种中西沟通的作用是双向的。前文已经提到,耶稣会士进入中国是明末利玛窦的时候,不久之后就是明清两朝交替,但耶稣会士成功留在了北京并取得了清廷信任,此后大批耶稣会士不远万里从欧洲跋涉到中国传教。他们在中国传教的途径,是通过近代欧洲的天文历法、地图制作和绘画艺术等手段来为清廷服务,以期达到从上至下的效果。这批耶稣会士大多名垂史册,例如供职钦天监的德国的汤若望和斯洛文尼亚的刘松龄(FerdinandAugustinHallerstein,1703-1774年)、御用画师意大利的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年)以及法国的蒋友仁(MichelBenoist,1715-1774年)等等。

在接受近代欧洲天文历算等法则之外,清廷对这些耶稣会士在艺术上体现出来的异域风情显然也是非常欣赏的。例如,雍正皇帝就曾让郎世宁给他画过同期欧洲式的头戴假发的画作,乍看上去,犹如欧洲的路易十四。这些传教士本来的活动范围主要在紫禁城周围,包括钦天监所属的观象台和他们的教堂一带,康熙晚年和雍正年间清廷在城西北修建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工程,则开始将这批传教士的知识运用到园林修建之上。

作者王元崇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中国艺术教育的破局与开局 推荐

11万川美考生争取1500个名额,8万国美考生争取1600个名额,4万央美考生争取800个名额,这就是2018年的中国艺考现状。在中国美院建院90周年展上,许江院长说了这样一句话:“90年的实践,45000师生的追求,缀成三面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叶传铭博士赴美访问学习 推荐

受所领导委派,叶传铭副研究员于2011年9月10日到2011年9月10日先后到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州立大学(RutgersUniversity)的植物生理与病理系及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ofAkansas)的作物土壤与环境科学系棉花实验室进行了

105套中国外销银器精品展现华夏工匠精神 推荐

清代镂空竹叶纹套琉璃银碗清代龙纹口沿山水人物故事纹银碗清代瓜棱形茶壶清代醒酒壶与中国的瓷器、丝绸在海外备受欢迎相同,中国银器的手工艺在清中晚期达到顶峰,成为西方上流社会争相购买的精品。由沈阳故宫博物院

伦敦“毕加索热”带给中国春拍的启示 推荐

前不久,全球艺术品拍卖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同时在伦敦举办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同主题晚间拍卖,两大拍卖行的总成交额分别为1.141亿英镑和1.189亿英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场拍卖中共有13件毕加索作品被同一艺术

《万里长城·中国印》高端艺术品在杭州首发! 推荐

万里长城中国印3月25日,由中国长城学会及浙江中臻盛典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万里长城·中国印杭州启动仪式在杭州盛世收藏馆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了众多文艺界、收藏界大咖到场共襄盛举。启动仪式揭幕了由人民大会堂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