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懂人和懂艺术 推荐
2018-05-15 11:21:14 | 来源:新知网 | 投稿:资慧 | 编辑:dations

原标题:林明杰:懂人和懂艺术 推荐

刚读到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孙琴安先生的一篇精彩的文章,他说:“对于艺术的欣赏,大家都习以为常,会欣赏的人很多,但对于人的欣赏,有此意识或观念的人并不多。”

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艺术是人性的抒发,懂人才更懂艺术。

我们都知道一位叫蒙克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画作《呐喊》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当年他的画面世时遭到强烈的指责——“太丑陋了”!他的画展甚至还曾被禁。过去人们看到的画都是呈现美好的,无论人体还是风景,无论古典派还是印象派,虽有技法上的差异,但在表现美好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蒙克竟然把人画得那么“丑怪”

,要么像是惊恐的疯子,要么像是悲伤的野鬼

……为什么?

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须了解一个人的背景。首先,蒙克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恐怖和悲伤。他的画真切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映照出同时代人们内心的恐慌、焦虑、癫狂、哀伤、孤独。其次,他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生长在同一时代,心理学发展让人们更明晰地理解和直面人类的心灵世界。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大的进步。在过去,精神疾患者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开始,人类逐渐学会以平等和关怀的态度来对待精神疾患者。

这样,蒙克的绘画作品就有了美术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他率先以画笔直面人类心灵世界的负面情绪——

惊恐、崩溃、孤寂、哀伤

……这种负面情绪的表现,发自于其内心对人类的极大同情。他的这些画作,又恰好与那个时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思考形成合力,推动着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对人性的关怀。

所以,我们面对一幅画时,不能简单地以“美”或“丑”

来评价之,而更要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作者个性和诉求等因素。或许,我们以为

“丑”

的,却是善的、美的

;而我们以为“美”的,却是丑的、恶的。譬如纳粹的宣传画和军装,看上去也很“唯美”,但实质不过是恶魔的化装术而已。

懂艺术也会有助于更懂人。我们很多人会在看新潮的艺术展感到困惑,甚至因此而愤怒:“

这些乌七八糟什么玩意儿啊

?”“

蒙人的吧

?”

艺术是离不开人们文明发展环境的。人类进入现代后,新的科技和物质文明,让全球的人史无前例地巨量交流起来。过去的人,大多一辈子就只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发生关系。而今天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发生着实质上或者信息上的交流。你拿起手机,全世界的信息都扑面而来。如果人类没有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养成善于迅速地理解、处理、应对各种陌生的、不习惯的、不愉悦的人和事以及信息时,那就可能引发频繁的冲突。艺术这时候就出来扮演“培训班”的角色了。当我们习惯于去接触、理解各种奇奇怪怪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时,当我们习惯于包容各种并不喜欢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时,我们应对这个突飞猛进的新世界的能力已悄然提升。

当我看到两个驾车者在高架上打架的视频时,仿佛看到两个驾驶着现代交通工具的躯壳里,依然是骑着小毛驴的旧灵魂。他俩不妨多去看看各种艺术展,对治愈路怒症可能有效。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杨大伟:回到艺术批评本身 推荐

艺术批评应该是一种诚实的表达。当下,科学技术与艺术观念的并存状况,导致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超越传统艺术的知识范畴而变得晦涩难懂,难以取得观者认同。对一些艺术观念、形式和创作现象进行阐释、判断、评价,对当代

造假的艺术:收藏界人士打眼不分国界 推荐

来源:科技日报文:杨仑前些日子,法国一家专门收藏已故画家EtienneTerrus作品的博物馆公开宣布,其收藏的140幅作品中,超过半数都是伪作,并且博物馆已经为这些伪作花费了数百万元。看来,收藏界人士“打眼”,还真

把艺术品戴在身上 推荐

来源:GIC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4月21日,在北京瑰丽酒店举办的‘Mosa?quedeRêverie梦萦尚艺’私人鉴赏会将“艺术珠宝”这个名词再度放到珠宝行业的聚光灯下。从近几年蜚声国际的中国设计师CindyChao(赵心绮)、

艺术市场 推荐

来源:环球收藏网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有低潮,有认同、有争议。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状态不可回避地处于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周围的

《2018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从数据挖掘到价值发现 推荐

2007年至2017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构成(制图张海宁)□□瞿丹日前,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巴塞尔艺博会”)联合瑞银集团发布《2018全球艺术市场报告》,这也是文化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加入巴

站长推荐: